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科技成果 >

从土办法到工业化——上世纪50年代建设科技发展回顾

时间:2010-08-27

来源:

字体:[] [] []

打印


              从土办法到工业化——上世纪50年代建设科技发展回顾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www.mohurd.gov.cn 2009年09月30日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建设科技水平非常落后。建筑施工大都是手工操作;设计水平也很低,许多工业项目都要委托外国设计。当时,百废待兴,大量工业及民用项目需要上马,如何快速、优质地建好这些项目,是国务院以及当时的建筑工程部面临的难题。大搞技术革新,促进建筑业工厂化、机械化成为发展的必由之路。

  技术革新从“放下扁担”做起

  50年代,许多建筑工地上的地面运输和垂直运输都靠肩挑人抬。建筑工程部在上海召开过一次建筑业技术革新现场会议,在会上提出的一个响亮的口号是:“在两个月内建筑企业全部放下扁担。”1958年,建筑业掀起一个声势浩大的技术革新、改良工具热潮,土洋结合,放下了扁担,用上了手推车、木轨车、竹轨车、滑轮、电动机具。很快实现了地面运输车子化、垂直运输半机械化和土机械化。

  在技术革新当中,还出现了快速施工的典型。1958年5月,哈尔滨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采用“平行分段流水作业法”,仅用18天就建成总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的3幢3层砖混结构的楼房。这在过去需要80天才能完成。后来,建工部第二工程局在包头军工基地创造了用19天建18000平方米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厂房的成绩。这些快速施工的工程95%%在优良以上。

  由于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的大量使用,这方面的技术有了较快的发展。混凝土施工过去采用体积比配合,质量不可靠。从50年代起,全国普遍推行重量比配合,严格进行材料试验,选择适宜的砂石集料和掺合料,控制水灰比,严格操作规程,保证了混凝土质量。50年代中期,预应力混凝土得以推广,加大了构件强度,节省了钢材。从1953年起,即采用蓄热法、电热法、蒸汽加热法、暖棚法等来保证冬季施工中混凝土的质量。为改善混凝土的性能,50年代已开始使用外加剂。

  “土老包”胜过“洋老包”

  1958年10月破土施工的人民大会堂,其大礼堂的屋顶采用钢结构。为了保证钢结构质量,决定不在施工现场制作,交由鞍钢制作。据当时参加人民大会堂设计施工的老建筑师张镈回忆,承接大礼堂钢架、钢梁制作任务的鞍钢用去钢材约3500吨。其中最大的钢桁架跨距60米,高6米以上,相当于两层楼高。安装钢桁架,需要将其吊到30多米的高空。当时,承担施工任务的北京建工局施工力量虽强,但没有足以起吊这种大型构件的机械设备。而且,该桁架的宽度相对于长度与高度来说很小,显得很薄。在起吊过程中,桁架受力不均衡,就会扭曲变形。

  就吊装这种钢桁架,有关人员向苏联专家包尔措夫请教。这位“洋老包”说非进口大型洋设备不可。我们的老工人和工程师们群策群力,采取外科大夫用夹板治骨折的办法防止了桁架的扭曲变形;将普通的拔杆倒链架在30多米高的边梁之上,两端同时起吊。建筑工程部有位钢结构施工专家名叫包瑞麟,亲自坐在钢桁架上指挥起吊,结果大功告成。人们说,两位“老包”,还是“土老包”解决了大问题。

  建筑面积17万多平方米的人民大会堂,施工难度大,对使用功能的要求高。工程人员用自己的智慧攻克了无数技术难题,建设速度快、质量好,堪称我国建筑史上的创举。迎接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另外九大工程,如革命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工人体育场等相继落成,说明当时我国建筑技术和管理水平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建筑工业化:普遍预制装配、人均1.8马力

  在广大工程技术人员不断用土办法解决工程难题的同时,建筑工程部和国务院积极推进建筑工业化。1956年5月8日,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和发展建筑工业的决定》,指出:为了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的建筑工业,必须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工厂化、机械化施工,逐步完成向建筑工业化的过渡。在工业厂房、住宅以及矿井、电站、桥梁、隧道等工程是积极采用工厂预制的装配式结构和配件。相应地,要求建筑安装队伍专业化,以便于迅速掌握技术,提高机械化施工程度,保证质量和安全,提高劳动效率。

  与此并行,国务院要求加速编制并广泛采用标准设计,大力开展建筑结构和配件的标准化工作,大量地重复使用比较经济合理的单独设计。国务院还指定:国家建委组织各部一二年内编出工业和民用建筑的主要结构和配件的标准设计;建筑工程部在1956年内编出工业建筑通用的主要结构和配件的标准设计;各工业部和铁道、交通、水利、邮电、森林工业各部在1957年底前编出本部门专业建筑的主要结构、配件的标准设计;城市建设部在1956年内编出民用建筑的主要结构、配件的标准设计。由国家建委负责组织有关部,尽快地编出照明、采暖、防空、供水排水等技术规范,在短期内编出目前缺少的各种预算定额,并提出简化预算的办法。各有关部负责编制该部所属设计机构必需的各种专业技术规范。这些标准设计和规范陆续出台,为建筑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到“一五”结束时,建工系统在各地建立了70多家混凝土预制构件加工厂,除了基础和砌墙外,柱、梁、屋架、屋面板、檩条、楼板、楼梯、门窗等基本上采用预制装配的办法,机械动力装备程度达到人均1.8马力。